如何為東北振興賦能提速:用行動把優化營商環境落到實處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郭煦
“十四五”時期,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有實質性的進展,是衡量東北振興是否有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東北,中國北方倉廩,共和國工業搖籃,寄托著新一輪振興的光榮與夢想。振興東北,關乎天下樂安,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為東北全面振興多次把脈開方,辨證施治。如今,前所未有的機遇擺在東北面前。東北,正闖關奪隘,蹄疾步穩。
當前東北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導致部分人才、科技項目,甚至是企業整體外流?!笆奈濉睍r期,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有實質性的進展,是衡量東北振興是否有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2021年9月13日,國務院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的批復正式公布。批復強調,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政策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實施一批對東北全面振興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重點項目和重大改革舉措,著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有關專家表示,國務院批復為東北地區發展乃至東北亞區域合作帶來重大利好。東北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變化,要善于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市場有效”“政府有為”是關鍵
“東北曾經是‘共和國長子’,為什么這些年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是開放性不夠,發展要素封閉,缺乏資源的整合和流動性?!边|寧省委一位官員曾這樣表示。
黑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森林草場一望無際……“黃金時代”的東北地區,生產的糧食供給全國各地,工業產品輸送大江南北。
“東北地區最輝煌的時期,物質產品生產量與供應量最高年份可以占全國生產總量的70%—80%,最低年份也能達到全國生產總量的50%??梢哉f,那時全國經濟運行都要依靠東北的資源與產品維持?!奔执髮W東北亞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教授、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副會長趙儒煜如是說。
今日的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漸趨衰落,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凸顯,人口大量外流。振興東北,屢次提上中央決策層議事日程。
2022年1月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主持召開東北振興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要持續抓好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東北全面振興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貫徹落實,建立東北振興重點工作月度協調推進機制,加強系統上下聯動,細化任務分工,推動重大政策、重點任務、重點項目落地落實。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地區布局建設了一大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產業企業。改革開放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傳統支柱產業競爭力減弱、部分骨干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日漸凸顯。
黑龍江省大慶市與石油工業融為一體,大慶油田保障著數十萬名市民的生活;依托鞍山鐵礦石建起的鞍山鋼鐵集團公司,憑借一個企業撐起一座城市的興旺;遼寧省阜新市,“左手”采煤,“右手”發電……在東北地區產業結構中,資源型產業和重工業始終占據著較大比重。
2003年至2012年,東北三省GDP占全國比重維持在9%左右,但2013年以來,占比逐漸下降,2018年至2020年穩定在5%左右,與1978年13.21%的占比相比,差距很大。
如何重新釋放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十四五”時期,東北振興應當取得哪些新突破?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夏德仁分析,當前東北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主要原因還是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主體缺乏積極性與創造性,抑制了創新資源在東北地區發揮作用。
夏德仁認為,“十四五”期間,東北地區,一是需要完成國企國資改革,徹底消化和解決長期遺留下來的國有企業的矛盾和問題;二是毫不動搖地支持非公有經濟的健康發展;三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下決心解決好東北的投資環境問題。其中,政府的改革是主要矛盾,要把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處理好,使經濟煥發出內在活力和動力。
在他看來,“十四五”時期,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有實質性的進展,是衡量東北振興是否有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以遼寧為例,一是可以通過合并重組等手段做大做強優勢傳統產業,使其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二是要充分利用遼寧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較為發達的優勢,加大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力度,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
趙儒煜認為,當前東北地區最核心的問題在于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遲滯。東北地區未來產業發展不應過多依賴礦產等資源基礎?!耙环矫?,全社會都在向可持續、節省資源的方向發展,礦產等資源在整個生產體系中正處于越來越邊緣、占比越來越小的位置,東北地區自身也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困境;另一方面,資源型產業利潤低,東北地區即使在對全國礦產資源供給占總需求量70%—80%的時期,GDP也只占全國GDP的25%,原因就是礦產等資源是低價產品,只有深加工才能產生附加價值?!?/p>
也有專家表示,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質增效要從延長產業鏈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兩個方面入手?!耙环矫?,要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提升其關鍵零件和核心基礎工業的研發制造水平,提高傳統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和以石油、煤炭等為原材料的資源型產業精深加工水平;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于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要加速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藥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以特色農產品、高端石墨精深加工等為代表的特色產業;促進相關中小企業集群式發展,實現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聯動發展?!?/p>
“振興東北,核心是要緊跟市場需求,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如果不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將只能停留在為其他地區先進制造業生產加工基礎材料的‘邊邊角角’中。這不是領先性發展,而是在全國各地都已經建立起現代產業體系背景下的跟隨性發展。長此以往,東北地區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鄙鲜鰧<曳Q。
用行動把優化營商環境落到實處
“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是東北經濟的沉疴痼疾,創新創業不活躍亟待破題。對此,沈陽市渾南區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渾南區為了打造創新創業企業成長沃土,不斷提升和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空間;吸引人才,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創新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升整體生態產業鏈和創新創業土壤,不斷營造創新創業“小氣候”。
長期以來,開放度低、開放進程滯后是東北地區的另一個突出短板。東北三省位于東北亞地區核心地帶,擴大東北對外開放,將對深化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遼寧既沿海、又沿邊,區位優勢明顯。借助遼洽會這一平臺,遼寧力推東北亞經貿合作,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韓國的優秀企業帶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遠道而來。
“遼寧是工業大省,有雄厚的工業歷史基礎。在東北振興的大背景下,遼寧不斷提升營商環境,我們對遼寧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合作充滿信心?!彼上码娖鳎ㄖ袊┯邢薰究偛泌w炳弟說。
黑龍江、吉林也是沿邊開放大省。2019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涵蓋哈爾濱、黑河、綏芬河3個片區。與此同時,著眼“絲路吉林”大通道建設,面向東、南、西、北,實施“3631”工程,吉林正暢通國際通道。
遼洽會、自貿試驗區、“絲路吉林”大通道,讓東北再度與世界相約。東北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增強對外開放的主動性,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當前東北不斷在審批事項上做“減法”,在網上審批上做“加法”,越來越多的審批事項實現了不見面或只見一次面。其中,遼寧省政務服務網上可辦率已達到100%;在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平臺上,全省一般性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2天內,大連市、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等地區壓縮到半天。
哈爾濱市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東北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感覺是在競賽?!耙恍┱甙l布后,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還會到企業來對接,就怕企業不知道、用不好?!?/p>
作為東北振興的排頭兵,吉林省近年來表現頗為亮眼。2020年吉林GDP增長2.4%,在東北區域大幅領先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位列全國第四,工業增加值排全國第二。2021年,吉林6.6%的經濟增速位居東北三省之首。省會長春2021年全年經濟總量突破7000億大關,達到7103.12億,是東部省份中為數不多的“強省會”。
營商環境過了關,投資必過山海關。吉林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副局長呂海強表示,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目前吉林全省100項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最普遍的工程建設,自立項到審批由以往200個工作日壓縮至80個工作日,近日還將壓縮至13個工作日。
從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情況看,吉林省參評城市多項指標獲得滿分,長春獲評營商環境提升最快的十個城市之一,營商環境便利度提升20分以上,政府采購和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兩項指標進入全國80個參評城市前20名行列。
2021年5月13日,由國家發改委主辦的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在蘇州市召開,長春市受邀出席會議并作經驗介紹。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肖渭明表示,將進一步支持東北地區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國企改革、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開放合作新高地、集聚各類人才,為東北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外部政策環境。
肖渭明說,國家發改委支持東北地區實施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確保外資企業平等享受各種支持政策,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改,以合資方式新設市場主體。
高水平開放 遼洽會、自貿試驗區、“絲路吉林”大通道,讓東北再度與世界相約。東北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增強對外開放的主動性,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圖片/TOCHONG
用產業留住人
自2003年中央啟動東北振興以來,國家已陸續出臺幾十項東北振興政策,東北地區發展基礎逐漸穩固,但仍面臨挑戰,特別是在經濟增長動力和人口問題上。
從2017年到2019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GDP增速一直低于全國平均增速,2020年,東三省只有吉林省以2.4%的增速超過全國增速0.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東北地區經濟總量的全國占比也在下降。2012年至2018年,東北地區常住人口減少137萬,以年輕人和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才居多。
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王洪章認為:“東北三省的經濟總量并不大,如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延伸重工業價值鏈條,經濟發展空間是比較大的。加上綜合因素,經濟增長速度應高于發達地區或者和發達地區基本同速。但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說明,當前東北經濟發展仍面臨比較大的挑戰?!?/p>
東北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面臨很多歷史包袱,包括體制、資源枯竭、老工業結構等,很難在一朝一夕改變。
與此同時,“十四五”時期以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面臨增速換擋,發展方式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上輪經濟高速增長期中,東北在融入我國市場分工體系、參與到全球市場上相對不足,未能實現經濟規模與全國的同步增長,而高質量發展對區域提出的市場能力要求更高,東北要實現新動能集聚規模、找準內生增長路徑的挑戰仍然不小。
接下來東北振興需要有新突破的關鍵點位包括:承擔“五大安全”的國家責任,加快推進“四項改革”,構建“三個開放布局”,農業現代化、生態保護、產業結構均衡發展,吸引人才和國內區域合作。
事實上,東北三省高校數量多,集聚著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等一批知名高校,應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富集的優勢,加快創新驅動。
哈爾濱安宇迪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擁有黑龍江省認定的數字化(智能)示范車間,生產飛機關鍵零部件。8000平方米的車間里,30余臺數控機床按電腦設計的程序自行工作,現場只有極少數工人巡檢設備。
安宇迪是近年來東北大力發展“數智化”的縮影。制造能力是東北最大的存量優勢之一,東北培育新動能的同時,更要對存量優勢深入挖掘利用。黑龍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浩進說,數字化、智能化是東北振興的一個巨大變量,要把東北較強的工業基礎轉化為競爭優勢,打造“數智化”的制造業“新大腦”是關鍵突破口。
當前,“數智化”正成為東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頭戲。2019年黑龍江印發《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提出2025年初步建成“數字龍江”。2020年遼寧發布《數字遼寧發展規劃(1.0版)》,目標是2025年數字經濟占遼寧GDP比重達45%。
人才是“第一資源”。但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比10年前減少1101萬人。其中,東北流出人員呈現高素質人口比重高的情況,管理層、生產線骨干、技術人員等外流較多。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說,人才流出比單純人口數量上流失對東北的影響更大,這將從根本上打擊東北在產業結構轉型中的主動性和競爭力。
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對此感受最深,經濟實力、薪酬待遇、地域氣候的差距等是人才流失主因。一家央企技術骨干透露,他所在的企業設計處負責人、研究所所長都被高薪挖走。有一次設備招標,7家南方投標企業派來的技術負責人都是他的昔日同事。另一家東北企業被評為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后,來挖人的現象屢見不鮮,嚴重時直接到企業大門口“堵人”。
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把產業選為引人留人的第一要素。他們建議,當前產業鏈條化和集群化發展仍是東北的短板,與發達地區差距大,東北各地應圍繞打造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集群發力,構建留企留人的產業環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十四五”時期東北全面振興,要以增強產業競爭力為核心,重塑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積極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對高端要素吸引力,增強東北制造業競爭優勢,釋放發展潛能,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高質量發展。
?。ā缎】怠贰ぶ袊】稻W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3月下旬刊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

3月21日深圳新增44例病例 深圳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3月25日遼寧新增9例本土確診180例無癥狀 遼寧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安徽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例無癥狀24例軌跡詳情 3月25日安徽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北京昨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 3月25日北京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31省份新增本土“1301+3489”

北京昨日新增6例本土確診病例 3月22日北京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31省份昨日新增本土“2281+2313”

3月25日遼寧新增9例本土確診180例無癥狀 遼寧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安徽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例無癥狀24例軌跡詳情 3月25日安徽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北京昨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 3月25日北京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31省份新增本土“1301+3489”

北京昨日新增6例本土確診病例 3月22日北京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31省份昨日新增本土“2281+2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