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華生活:連續四年財務造假 拔電源對抗監管!
5月20日晚,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的一期股市大案調查,將家居企業“宜華生活”再次推進大眾視野。這起被證監會確認為2021年典型違法案例之一的財務造假案,從而曝光更多案件細節。
圖源:央視財經
那么,宜華生活是通過哪些手段來編織財務謊言?為了對抗證監會的調查,它又耍了哪些花招?
宜華生活:連續四年財務造假
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宜華生活”通過虛構銷售業務等方式,累計虛增收入71億元。
宜華生活異常的財務數據,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2020年4月,證監會依法對宜華生活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調查。
據央視財經介紹,在證監會調查期間,宜華生活耍了不少花招,而為了隱藏公司的財務造假事實。
宜華生活提供的所有和境外客戶簽訂的合同,都只有一個框架協議,不提供基礎交易資料,公司整個外銷流程不透明。
而稽查人員想要問詢的核心員工或者高管,不是離職就是聯系不上,甚至公司整個進出口部門消失了。
圖源:央視財經
此外,宜華生活還通過兩個完全獨立的生產業務系統,分別做出了兩套數據。一套數據貨值虛高,用于報關,另外一套則是跟境外客戶對賬的真實數據。
而當稽查人員進場時,他們則將真實數據系統電源拔掉,用虛假數據系統來應對檢查。
這其中,僅一項梳妝臺的價格,在真實報價與出口報關的價格之間,差價就將近6倍。最終,調查組找到了真實交易資料,進一步夯實宜華生活財務造假證據,并對案件相關責任人員進行了處罰。
新規下的首批“1元退市股”
在全面推行注冊制改革的背景下,隨著證券法的實施,資本市場的監管制度與退市制度進一步完善,宜華生活財務造假案,成為首批適用新證券法懲處的惡性案件。去年3月22日,由于收盤價格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宜華生活被上海證券交易所摘牌,正式退出A股市場,它也由此成為退市新規下的首批“1元退市股”之一。
2021年10月18日,證監會就宜華生活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下發了處罰結果,其中宜華生活被處以600萬元罰款,公司實際控制人劉紹喜除被罰款930萬元外,并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圖源:證監會網站
此外,還有宜華生活18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也均被依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處罰。
宜華生活退市 危局未解
天眼查資料顯示,宜華集團當前被執行人達25條,被執行總金額為59.42億元。
據2021年年報介紹,報告期內,宜華生活作為被告人/被申請人的累計訴訟、仲裁事項涉及金額達48.09億元,占期末凈資產比例為159.4%。
圖源:宜華生活2021年年報
5月13日,宜華生活對外公告了最新訴訟進展,張素梅、趙連云等49名投資者已向其提起訴訟,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合計1451.96萬元。
而這已經不是宜華生活近期首次被投資者起訴事件。兩個月前,一位名為唐宇寰的投資者也將其告上法庭,要求宜華生活及其他被告共同賠償投資差額損失、投資差額損失部分手續費、投資差額損失部分過戶費合計665.55萬元。
而除了被投資者起訴外,宜華生活與金融機構之間也面臨著多起糾紛。
2021年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中國銀行汕頭分行、渤海銀行深圳分行、中國光大銀行深圳分行、中國光大銀行深圳西麗支行四家金融機構已經將其告上法庭,累計涉及總金額33.53億元。
宜華集團旗下另一上市公司宜華健康,于2022年4月6日發布了關于股票交易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
從1995年創立到2004年登陸A股,宜華經歷了“創業艱難萬死一生”的10年。從2020年4月爆雷到2021年3月退市,宜華卻只用了“兵敗如山倒”的短短1年時間……
一代木業大佬落幕,折射的不僅僅是家居行業的臨暖悲涼。
(中國小康網綜合央視財經、證監會官網、每日經濟新聞、新浪財經等報道)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