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 疫情之中 一位讀書人的隨筆
要不怎么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呢?如果不考慮疫情對人的傷害,我覺得我現在的狀態,用兩句唐詩來描述,還頗為貼切:“竹煙花雨細相和,看著閑書睡更多?!币粋€春天,大半時間待在家里,聽雨來雨去,看花開花落,有興趣的時候翻翻閑書,把大段的時間用來肆無忌憚、不知羞恥地睡懶覺——這于一直信奉“勤為人生之本”的我,不是疫情,是很難想象的。
好吧,另一種人生。
讀閑書,寫閑文,請允許我扯開點。離題也是寫作的一個方法。這兩句詩的作者是王建,題目叫《江樓對雨寄杜書記》。王建這個人,讀過書的應該不陌生,他的《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入了現在的課本。寫中秋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自媒體時代,每到農歷八月十五就被無數人翻出來炒一遍。傳統節日中,中秋被寫得最多,天上那一輪明月不知道怎么就那么能打動中國人的情懷。在汗牛充棟的中秋詩詞中,王建這首詩列入前十是沒有問題的??墒俏易钕矚g的是他那首《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p>
這仿佛就是我的故鄉,皖西南的一個山村。
如果不是疫情,清明前后,我應該去一次這個叫白寨的山村。在生我長我卻已經坍塌的老宅上走一圈,碎磚瓦礫上早已青草萋萋;同樣青草萋萋的,還有父親母親以及父親母親的父親母親的墳頭。坍塌的不僅僅是百年老宅,祖祖輩輩從大山上一鋤一斧開墾出來的梯田坡地,也陸續坍塌,正在與大山重新融為一體。父親晚年種植的茶樹更是淹沒在一片榛莽之中。每到此時,每臨此地,我才有時空蒼茫、人生如蟻的感覺。我想,幾千年前的莊子,一定是在類似的時空中寫下了《齊物論》這樣的名篇。
可惜,疫情風聲越來越緊。管控也越來越嚴。不僅足不出滬,還要求足不出戶,小區都出不了。讀點閑書吧。上海的《新民晚報》曾經是最大的城市晚報,現在與其他紙媒一樣,都不復往日的輝煌。但副刊“夜光杯”余溫尚在,仍有一批忠實的擁躉,比如我。編輯約我做一個“在讀”的短視頻,推薦一本書,我推薦了北京作家、《人民文學》編審楊海蒂女士《這方熱土——海南熱帶雨林》。這是一本閑書,我推薦的理由是,“疫情多少都會影響心情。在這種情況下,我讀不了很嚴肅的書,所以推薦那些輕松、有趣而有價值的書?!边@是我真實情感的表達。慚愧地看到,其他人推薦的書都那么高大上,有一位兄弟甚至推薦了《百年孤獨》,真佩服他們,怎么有這么大的定力呢?轉念又想,那些名著,多少人推薦過,短短的兩三分鐘視頻,又能說出什么新花樣呢?至少我做不到。于是心里又坦然了一些。人要學會換個角度寬恕自己。
疫情強行按下暫停鍵。除了那些日夜奮戰在一線、超級辛苦的抗疫人之外,我們大多數蕓蕓眾生被迫而又十分難得地放下了一切。我瞎想,作為個體的人,或者作為整體的人類,暫時放緩一下腳步,也未必是壞事。我們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弦緊易斷,弓彎易折。是不是老天爺也是這般刻意安排的呢?國內節奏最快的城市,無非上海、深圳和香港吧,都是這次疫情最重的城市。我承認,這些想法或許只是亂想,或許壓根兒就是錯想。
不說當下,有些事情,是要回頭看,才能更清楚的。距離產生美,距離也產生正確的認知。還是遙想一下古人,古人也讀閑書。除了王建,唐詩中還多有這樣的句子。南唐時期位極人臣的李建勛有這樣的詩句:“唯稱乖慵多睡者,掩門中酒覽閑書”,把睡、酒和閑書聯系在一起。其實,王建《江樓對雨》還有后兩句:“好是主人無事日,應持小酒按新歌”,四句聯系在一起,同樣也是睡、酒和閑書。
今天,上海,浦東,龜縮在某個住宅區的我,睡有了,閑書有了,酒也還有——酒是好東西,南宋詩人高翥說,“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好殘酷,好深刻,不是清明,寫不出這么深刻的詩。只是我一個人從不喝酒。這一個月,讓經年累月泡在高度乙醇中的胃得到休養生息,也是好事。此時此刻,申城陽光燦爛,我又想睡了。(2022年4月17日寫于浦東)
來源:文匯網